在火灾防治领域,“明火”往往是受人们关注的威胁—它来势汹汹、视觉冲击强烈,触发警报与扑救反应的速度极快。但还有一种火灾,像“慢火炖肉”般悄然蔓延,初期仅有微弱温升与浓重烟雾,却能在数小时和数天内持续释放危险,可能引发轰燃或结构坍塌。它就是阴燃火灾(Smoldering Fire)。
阴燃(Smoldering Combustion)作为固体可燃物特有的无焰燃烧模式,其隐蔽性、持久性及高风险转化特性(如轰燃或结构失效),使其成为建筑火灾防控的“灰色地带”。相较于明火燃烧(Flaming Combustion),阴燃的动力学过程涉及复杂的热质传递与化学反应耦合,其机理研究与模拟技术长期面临挑战。本文结合燃烧学经典理论、实验验证及国产数值模拟平台“祝融FDS”的技术突破,系统解析阴燃火灾的科学本质与防控新路径。
阴燃是一种无火焰的低温氧化燃烧过程,常见于多孔、高含碳的固体可燃物中,如木材、纸张、棉麻织物、聚氨酯泡沫及煤炭等。与明火的“剧烈氧化”不同,阴燃的核心是缺氧环境下的热解-燃烧链式反应:可燃物在热量积累下发生热分解(热解),释放出一氧化碳、甲烷等可燃挥发分;但由于氧气供应不足或挥发分浓度未达燃点,这些气体无法被点燃,热量转而维持可燃物自身的低温(通常200-600℃)氧化反应,形成“自我维持”的燃烧状态。
1.1 阴燃的本质:热解-燃烧的链式自维持过程
阴燃的核心是缺氧环境下固体燃料的热解-氧化耦合反应。根据经典燃烧学理论(Drysdale, 2011),其微观过程可分解为三步:
1.热解(Pyrolysis):燃料在热量输入下发生分子键断裂,生成挥发分(Volatile Matter, VM)与固体残炭(Char)。反应遵循阿伦尼乌斯方程:
2.挥发分析出与输运:生成的VM(如CO、CH₄、焦油蒸气)通过孔隙扩散到燃料表面或外部环境,其输运受菲克定律(Fick’s Law)支配,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。
3.氧化反应:在氧气充足区域(如燃料表面或近场),VM与O₂发生异相燃烧(Char燃烧)或均相燃烧(VM燃烧);缺氧区域则以低温氧化为主(如Char的缓慢氧化放热)。
1.2 阴燃的三大“生存法则”
1.燃料特性:多孔结构是关键—孔隙既提供氧气扩散通道,又阻碍热量快速散失。例如,松木的多孔性使其阴燃速率可达0.5-2mm/h,而致密的金属则不会阴燃。
2.氧气条件:空气供给受限(如密闭房间、堆积物内部)是阴燃的“温床”。实验显示,当氧气浓度低于16%时,木材明火熄灭,但阴燃仍可维持;若浓度进一步降为8%,阴燃才会终止。
3.热量积累:阴燃的“自供热”特性使其能突破环境散热限制。一块厚度50cm的湿木堆,初始阴燃需3-5小时积累足够热量,之后即使移除外部热源,仍可继续燃烧数天。
传统阴燃研究依赖小尺度实验(如锥形量热仪测试),但实际场景中,建筑结构、通风条件、材料堆垛方式等因素会极大改变阴燃行为。例如,同样的棉织物堆垛,在通风良好的仓库与密闭地下室中的阴燃速率可能相差10倍。此时,火灾数值模拟成为关键工具——通过建立物理数学模型,复现阴燃从孕育到发展的全链条,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。
全球广泛使用的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(Fire Dynamics Simulator),其底层逻辑正是基于计算流体力学(CFD)与燃烧反应动力学。简单来说,FDS将空间划分为百万个微元网格,每个网格同步计算:
阴燃火灾的防治,本质是对“时间”与“细节”的争夺—早一刻识别风险,就能多一份安心。祝融FDS等国产模拟软件的应用,不仅将阴燃研究从“实验室”推向“现场”,更通过数字化手段,为应急管理注入了“先知先觉”的智慧。未来,随着材料科学、人工智能与火灾模拟的深度融合,我们有望实现从“被动灭火”到“主动控燃”的跨越,让每一场“温柔的危机”都消弭于无形。
若您想下载祝融FDS,请访问祝融FDS试用下载页面。如果您有其他问题,请联系info@zhixinglab.com。